旅行大多不是为了目的地的风景,而是一起在路上的人。当代青年人具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是“带父母旅游”的重要群体之一。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带父母出游”这一旅游形式近年来备受重视,我国国内家庭旅游以及境外家庭旅游需求在市场总需求中的占比高于50%。
有人选择一个人旅行,享受那份无拘无束;有人选择和三两朋友组团出发,共享那份热闹快乐;也有人选择带家人出行,创造一份有爱的特别回忆。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带父母出游”这一旅游形式近年来备受重视,我国国内家庭旅游以及境外家庭旅游需求在市场总需求中的占比高于50%。
当然,与长辈一块儿旅行可能会因为彼此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不同发生争执,毕竟旅行是从我们熟悉的地方去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在所难免。若能够借此机会用爱和包容去相处,走着走着便会发现,“其实和长辈旅游没有那么糟糕”。正如人们常说,旅行大多不是为了目的地的风景,而是一起在路上的人。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研究者认为,当代青年人具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是“带父母旅游”的重要群体之一,在对这些年轻人进行调查后发现,愿意带父母一起出游的年轻人具有不少共通之处。
亲密型子女:爱上与父母在一起的感觉
亲密型子女作为主动带父母出游的一方,十分重视父母的游玩体验,而且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也比较主动。他们很希望能与父母一起沉浸在游玩活动里,会按父母的偏好设计行程,让他们玩得开心。他们的积极体验主要是与父母一起游玩的体验,如一起吃早茶、一起看海、一起爬长城……
对亲密型子女来说,个人对旅游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人的评价,会为了得到肯定而开心。“父母很相信我,而且对我的策划很满意”“妈妈觉得我很多决策或攻略比较合理,性价比又高,安排得又好。”“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让爸爸妈妈开心了。”
他们觉得带父母旅游可以促进父母对自己能力的了解,如“我觉得可能算自己长大的一个标志,因为之前我妈总觉得需要她带我做很多事情。现在,慢慢地她会把很多事情交给我去做了。”“这次带他们出去玩,一切都是我一个人操办的,他们就觉得,原来你在外面是这样的状态……生活上对我放心了很多,这肯定是一个转折点。”……
亲密型子女觉得,带父母旅游是一种回馈父母和与父母建立亲密联系的方式。他们很喜欢与父母在一起的感觉,重视与父母的互动,如“他们在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上都会来唠叨我,现在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幸福。”。
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父母的身体状态,并认为带父母旅游是一件应趁早去做的事情。
敬爱型子女:以父母的旅行体验为中心
敬爱型子女带父母出游,在做决定时完全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意愿,也非常重视父母的游玩体验,而且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也更尊重他们的观点。如“一天最多安排两个景点就够了,我会考虑到别让他们那么累。”而且他们会为父母随时更改行程,“妈妈有特别想去的地方就按她的意思走。事实上,我妈有什么意见她就跟我说,然后我会更改我的行程”……
敬爱型子女认为,父母的体验理应是旅程中的重点,而且他们往往会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作为倾听的一方,愿意倾听父母的故事和心愿,如在餐桌上听父母讲有关往昔的岁月。对于他们来说,个人对旅游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人的感受,看着父母游玩得开心也是重要的记忆。能够让父母享受自我时间,获得良好体验是他们内心的愿望。“好像圆了他们的梦也就圆了我自己的梦。”“带父母旅游,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或者说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敬爱型子女将让家人有更多精彩体验视为自己的责任,并赋予其仪式感。总体而言,他们将带父母旅游视为一种尽孝的方式、一项重要的个人使命。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信任子女并乐意提出要求,也会流露出对子女的欣赏。
协商型子女:在旅行中共同成长
当自己的旅游需要和父母不一致时,协商型子女会跟父母共同协商制订行程。因此旅程是双方共同协调的产物,往往需要“互相迁就”,有时会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
协商型子女更关注“如何在旅程中帮助父母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教他们租车自驾,或是登山时自己准备补给。较敏锐的子女能很好地洞察出父母的异常:“在陌生环境里他不会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会本能地知道他其实在强撑着……我会很快地做出反应。”
他们会留意父母良好的游玩体验,能感到父母在旅游中会比日常生活中更需要自己的照顾,如“旅游时感觉我们家是以我为中心的。”“这种依赖更像是觉得女儿长大了,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总体而言,协商型子女与父母更多的是“旅伴”的关系。对于带父母旅游的意义,他们认为是一种加深彼此情感联系的方式,也是家人彼此鼓励、共同成长的记忆。“大家一整天都在一起,不会被手机这样的电子设备干扰,这种感觉真美!”
被接纳、被理解、被治愈,这就是家人存在的意义。在陪父母旅游的过程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年轻人都会意识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想对家人好就不要等,带上爸妈,一起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