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些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指出,目前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本次发布的指南还根据营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日常食养提出6条原则和建议。包括: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辩证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良好饮食行为,促进长期健康;积极身体活动,保持身心健康;多方合作,创造社会支持环境;定期监测,科学指导体重管理。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日颁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中显示,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6 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 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目前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
儿童青少年肥胖主要看腰围
成人肥胖判定标准一般用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有些孩子因天生肌肉量大,身高体重比值(BMI)偏高,这算不算肥胖呢?
指南显示,定义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依据来自两个标准:一是《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WS/T 423),二是《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
6~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采用腰围或腰围身高比进行判断。腰围以《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 611)作为中心型肥胖筛查依据。6~17岁男生和6~9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8,10~17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6建议判定为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 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根据指南的统计,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婴幼儿期喂养不当,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分型
指南显示,中医学将肥胖归属于“脂人”“膏人”“肥人”等范畴,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常见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如下:
胃热火郁证:多食,消谷善饥,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
痰湿内盛证: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脘痞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喜卧懒动,舌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气郁血瘀证: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
脾虚不运证: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则尤甚,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脾肾阳虚证: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6条原则和建议,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
儿童青少年减肥,是让家长深感为难的事:孩子正在长身体,控制其食量,会不会影响孩子身体发育?对此指南从五个方面给出建议:
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选择小分量的食物以实现食物多样。每天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达到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
肥胖儿童青少年减重过程中,建议膳食能量应在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
辩证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指南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食养要从中医整体观、辩证观出发,遵循首重脾胃的原则,兼顾并发症,因人因时因地施食。
如西北高原地区,多见寒冷干燥气候,饮食上宜多选择温阳散寒的牛羊肉等食物;南沿海地区温暖潮湿,饮食上则宜清淡,可多食蔬菜、水果、鱼虾、豆制品等食物。
肥胖儿童青少年应顺应四时,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调养原则。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应当早起,足量运动。夏季人体阳气外发,不可贪凉饮冷。秋天易燥,要少食辛辣,适量多吃酸甘多汁的食物,如莲藕、苹果、梨、枇杷等。冬季天气寒冷,往往进食牛羊肉类较多,食用后体内容易积热,常吃会导致肺火旺盛,因此可添加些“甘寒”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梨、苹果等,调剂平衡。
良好饮食行为,促进长期健康。养成健康饮食行为是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途径。如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用餐时长适宜,早餐约20分钟,午餐或晚餐约30分钟;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早餐、午餐、晚餐提供的能量应分别占全天总量的25%~30%、35%~40%、30%~35%。
肥胖儿童青少年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
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10%。足量饮用清洁卫生的白水,少量多次。尽量在家就餐,在外就餐时注重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保证适量的新鲜蔬菜、全谷物和杂豆摄入。
积极身体活动,保持身心健康。指南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身体活动的总时长应达到3小时,包括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学龄儿童保证每天至少60分钟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球类运动等);每周至少3天强化肌肉力量和(或)骨健康的高强度/抗阻运动(如跳绳、跳远、攀爬器械、弹力带运动等)。
家长应为儿童青少年创造积极运动的家庭氛围,与他们共同运动。
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专业人员的安全评估和指导下制订运动方案,从每天2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开始。
肥胖儿童青少年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传统健身方式,如健身长拳、八段锦等。
指南建议以“天人相应”理论指导儿童青少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
儿童青少年要将每次久坐行为限制在1小时以内。学龄前儿童每天视屏(包括看电视、手机等电子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学龄儿童不超过两小时,越少越好。
指南提醒重视提升肥胖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管理能力,解决肥胖带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定期监测,科学指导体重管理。对于体重正常的儿童青少年,建议家长至少每月测量并记录1次其身高和晨起空腹体重。
肥胖儿童青少年要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重管理。每周测量1次身高和晨起空腹体重,制订膳食加运动的个体体重管理方案。
多方合作,创造社会支持环境。政府、社区、学校、工作场所等都应该提供支持,如建设体育设施、提供健康饮食选择、开展健康教育等,共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