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摘帽”到跻身“百强”再到奔向“共富”的“逆袭”路上,长丰县妇联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培育创业示范基地、构建巾帼创业基地……将巾帼共富的“种子”播撒进田间地头,为建设产业振兴、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注入“她力量”
从合肥市区向北,有一片岗冲交错的狭长丘陵地带,就是长丰县辖地。过去,这里虽名“长丰”,却受地形、气候影响,旱涝频发,十种九不收,被当地人自嘲“常穷”。
近十年来,该县以市场化、产业化思维,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用科技力量赋能农业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从“脱贫摘帽”到跻身“百强”再到奔向“共富”的“逆袭”路上,坚守乡村的“红莓姐姐”在田间地头耕耘、收获,为长丰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们以‘半边天’的巾帼本色、追梦者的坚定步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丰实践献计出力,展现了‘不让须眉’的奋斗风采。”前不久召开的长丰县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时任县委书记的李命山由衷称赞。
共富“种子”根植和美乡村
短发、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站在长丰县三姐弟家庭农场门口的杨吉云,让人很难想象,六年前的她还是脚蹬高跟鞋、妆容精致的都市白领。
2018年,怀揣乡村梦想,年近50岁的杨吉云来到义井镇车王村,流转500亩土地种粮食。
“半辈子没碰过土地,对农业完全不了解。”把家搬到田埂边的杨吉云,在县妇联和县农委的支持下,到培训班进修农业知识。“到了班里一看,很多女同志都在认真听课,这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乡村女性学习、干事创业的热情日渐高涨。”
几年下来,杨吉云从种粮“门外汉”变成“内行人”,又在下塘镇承包了1500亩土地,在周边形成了近5000亩的稻虾共养示范区,带动50多名妇女就业。
将视角转到下塘镇安费塘社区的“共富手作工坊”,村民甄明霞正跟姐妹们有说有笑,手下活计却不停,仅几分钟,一盏孔明灯已初见雏形。“一天下来,手快的能挣百十元。既补贴了家用,又照顾了一家老小,有啥烦心事,来这里说道说道也就想开了。”
看着大家乐呵的模样,工坊主理人严太秀眉眼带笑:“2017年,社区支持成立了‘业秀商贸有限公司’。社区又帮我联系,与广东一户商家签订了代加工协议。手作产品就业门槛低,适合村里的老人、留守妇女。这些年公司利润薄,主要给姐妹们提供一个居家就业的平台。”
过去几年,长丰县妇联主动融入发展大局,精心培育的12个“乡村振兴巾帼行”创业示范基地,构建的草莓果蔬、稻虾种养、特色果木巾帼创业基地,依托特色妇女微家、进驻村(社区)帮扶车间,全面铺开的“来料加工”点,将巾帼共富的“种子”播撒进田间地头,为建设产业振兴、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注入“她力量”。
科技力量赋能巾帼新农人
走进位于“草莓小镇”水湖镇的合肥艳九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培养皿和钢架温室大棚里高矮不一的草莓幼苗,引起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注意。
“我们每年培育出10多万株草莓脱毒原种苗和300万株脱毒草莓生产种苗,有效保证了长丰草莓种苗3年一更新,促进草莓亩产量提高20%以上,亩均效益增加3000元以上。”公司总经理沈海燕介绍。
长丰县是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拥有21万亩草莓种植面积,年产量36万吨。沈海燕是长丰最早培育草莓脱毒苗的企业之一,“农业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依靠科技兴农。”创业15年,她联合县农技中心,以苏州大学、安徽省农科院为技术支撑,专注草莓新优品种的引进、选育及草莓病毒的脱除等技术研究,收获了“育苗皇后”的美誉。
2020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合肥市、长丰县分别签订协议,建设合肥智慧农业谷,从农业传感器到大数据,从机器人到新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接连开展,人工智能与农学深度融合。
“数字草莓园区共42亩,只需要三个人就可以维护,很多工作可手机远程操控。”园区运营负责人王秋晨介绍,“可有效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产量、品质。”
长丰县妇联主席王庆告诉记者,依靠科学化种植、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赋能,如今的水湖镇已经形成草莓育苗、种植、销售、深加工产业链。如今,这条“致富链”上的从业者超过六成为女性。
去年,为助力巾帼新农人筑梦乡村,县妇联发起“红莓科创行动”,通过联学共建,加强与女性企业家、女性科创人才联系沟通,促成项目成果和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在“科创+产业”发展之路上贡献巾帼智慧。
“这十年,长丰以‘黑马’之姿,一路披荆斩棘,跑出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逆袭’之路。根植乡村热土的‘红莓姐姐’也将乘风而行,在描绘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农业现代化新画卷中,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王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