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因此每个家庭养育方式的排列组合都会有所不同。但是,作为妈妈,我们不必要求自己百分百地投入;作为爸爸,也不用要求自己成为“别人家的爸爸”。父母们应该先爱自己,成全自己,在这个前提下才有智慧和方法养好孩子。
原生家庭里大人所展现的一切,本质上都反映了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养育,就是第一步先给孩子生命,第二步再给孩子信念,其他所有的知识和细节,都是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开枝散叶,陆续延伸。
■ 胡杨
最近朋友当外婆了,每天她都会分享女儿拍的小外孙女各种造型的可爱照片、视频,我说“感觉你女儿多了一个心爱的玩具”。她说,的确,女儿觉得,孩子就是她的大玩具。
如今,很多家庭面临孩子到来时都如临大敌,女性朋友更是前怕狼后怕虎,担心自己的生活、职业生涯受到影响。得到CEO脱不花就坦言自己曾经的育儿困惑:“市面上讲家庭和事业平衡的书不少,很多书我一看名字就知道它是在构建一个乌托邦,在要求父母变成超人。你想想,一个完成了八小时工作,已经精疲力尽的职场父母,回到家之后还得辅导孩子作业,情绪稳定、充满耐心,这怎么可能呢?”
也许这是很多职场女性面临的困惑,工作或者说事业与家庭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最近看《小日常 大奇迹》一书,作者王潇认为:兼顾孩子和自己的发展并不是女性的奢望,而是切实可行的。书中作者提出三种养育方式——自养、放养和寄养。在我看来这三种养育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各有侧重。或者说,大多数父母都是“混养”模式,而只要将这三种养育方式的重点抓住了,就能事半功倍地完成高质量的陪伴,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也给自己发展的余地。
自养:抓住自己的优势,慎重介绍自己的工作
所谓“自养”就是自己带孩子,这本书中提到,家长应该挑选自己擅长的领域“自养”孩子,要在孩子面前闪闪发光,成为榜样。
关于“自养”,我的体会是: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让孩子闪闪发光。
比如我是文字工作者,写作是我的长项,所以从小我就很乐于给孩子读童话故事。他上学后,每周六日我会督促、利诱他写一篇作文。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我们母子根据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喜欢的名画《向正方形致敬》,各自作文,儿子写出了视角令我惊叹的一篇小文,那时他小学5年级。
再比如我一直很羡慕会画画的人,从幼儿园起就给儿子报了绘画班,这也是他唯一的课外班,且一直坚持到初二。在画画这件事上,他在妈妈眼里是闪闪发光的。
还有就是我喜欢足球明星,从巴拉克追到C罗,这某种程度上也让儿子从小爱踢足球,目前看已经成为他此生最爱的体育运动。
作者还特别提到——家长要学会慎重地向孩子介绍自己的职业。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得到CEO脱不花说,他们公司有位智力超群的工程师,有一天他带着孩子来公司,孩子问:“爸爸,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他轻描淡写地说:“爸爸是打电脑的。”“当时我看出孩子眼里的失望。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也需要家长成为他的榜样,因为一个闪闪发光的家长,也是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书中向家长推荐了几种介绍自己工作的方法。比如:你在工作时需要用到哪些技能,跟孩子解释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和爸爸妈妈的工作有关,等等。通过对六个问题的解答,可以让孩子看到你的努力和你的价值,以及你的工作逻辑。最后,孩子觉得,我的爸爸妈妈还挺优秀的,我自己也得努力。
在自养环节,作者还建议学会召开家庭会议。在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妈妈包揽了所有,孩子病了,是否吃药,是否去医院,去哪个医院,这些都由妈妈一个人做出决定,一旦出现问题,责任也由妈妈一个人承担。妈妈也会因此生出一肚子怨气,心想:我最累,你们不管,还说三道四。
请注意,孩子的成长是从模仿开始的,在这种家庭氛围之下,孩子看到的是抱怨和互相指责。所以作者建议,家庭里的重要事项,最好还是通过家庭会议的形式来共同商量、决策。
一个家庭如果能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孩子就能从家长的言行举止中学会——如何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何时该妥协,如何提出自己的诉求以及与他人协作。
放养:“场域育儿法”让孩子独立而自由
“放养”可不是让孩子爱干吗干吗,对此作者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场域育儿法”,也就是家长通过营造和控制孩子所在的场域,即控制孩子所在的环境,营造自由、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既能自由自在,也能收获有益的引导。
作者把放养的场域分为精神探索型、友谊森林型和心流山洞型,每一种场域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家长可以按照这种分类设置孩子自由活动的环境。
对于放养,我个人也有较深的体会。现在的孩子大多被父母长辈拴在裤腰带上,“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父母的不放手,导致很多孩子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抑制了孩子的创造力。
回望我养育孩子的历程,自养和放养为主。我认为,学会放手才是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如今我还记得12岁的儿子第一次独自出行的经历,那是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他带着3个小朋友去中国科技馆。
那天他们到科技馆后才发现,周一闭馆,于是决定去军事博物馆。快中午的时候,儿子打电话给正在单位上班的我,说他们到了军事博物馆,可惜也闭馆。当时几个小家伙正在附近的肯德基饕餮呢。我说“那你们就在周边玩玩吧”。结果他们先逛了世纪坛,登了电视塔,然后沿着昆运河走到玉渊潭公园附近,很多人在滑冰,他们就在那里滑冰了……然后还去了海淀区的乐乐家,从乐乐家出来又去了附近的世纪金源商场,儿子买了一个拼装的仓鼠房……
记得儿子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身边的同事就问:“你让孩子单独出去就不担心吗?”我说:“担心是有一点点,但是更多的是放心,现在是开心!”的确,随着孩子的长大,你会发现:做父母的很多担心都是多余的,很多的不放心,来自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
虽然那次出行被儿子视作“倒霉”,但是晚上回来的时候,分明看出他很兴奋。我想这次出行至少让他知道,出发前应该做必要的准备;另外,有些“倒霉”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寄养:兴趣班老师,是在给孩子选一个人格榜样
“寄养”就是借他人之力帮你养孩子。在大多数家庭中,最重要的寄养方式就是给孩子找兴趣班老师。这个时候请注意了,不是学画画就找个画画老师完事,而是替孩子选择要跟随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学习,这就存在一个筛选标准的问题。对此作者给出了一份《兴趣班老师考察清单》,帮助家长从八个角度评估一个兴趣班老师是否适合孩子。比如老师是否对他的职业保有热爱,是否了解孩子的学习曲线等。
给孩子选的每一个兴趣班老师,本质上都是在给孩子选一个人格榜样。选老师就是给孩子选择周围的人,营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找到很棒的人,有时学东西是次要的,学那些人的样子才是重要的。
总之,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因此每个家庭养育方式的排列组合都会有所不同。但是,作为妈妈,我们不必要求自己百分百地投入;作为爸爸,也不用要求自己成为“别人家的爸爸”。父母们应该先爱自己,成全自己,在这个前提下才有智慧和方法养好孩子。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这段话:“养孩子要一天一天地养,但养着养着,不免开始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养成这样,别人的孩子养成那样呢?事实上能够造成最根本差异的,不是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长,也不是家长的教育资源,不是亲子沟通方式,也不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而是孩子心中被环境灌输的信念,也就是对世界最基本特征的信念,这在心理学界叫作原始世界信念。原生家庭就是对人影响最早的最深的环境。原生家庭里大人所展现的一切,本质上都反映了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养育,就是第一步先给孩子生命,第二步再给孩子信念,其他所有的知识和细节都是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开枝散叶,陆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