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气温骤降,中老年群体最当防心梗

5种“痛”预兆 6个危险时段

发布时间:2023-11-08 来源:中国妇女报 阅读:515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每年11月20日为“心梗救治日”。随着最近北方多地气温骤降,中老年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又将面临危险时刻,因为寒冷是诱发心肌梗死的致命因素。心梗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有年轻化的趋势。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有近100万例心梗事件发生,每3名心梗患者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30%。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赵双林

“秋冬换季气温骤降时,是心梗的高发时刻,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又将面临危险时刻。”黑龙江省嫩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秀丽近日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寒冷是诱发心肌梗死的致命因素。因为人体突然处于寒冷的刺激中,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并使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纤溶活性下降,血液处于高凝低溶状态,同时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也会相应变慢,出现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和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血管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早晚温差增大、突然大幅降温会导致心梗高发

每年的11月20日为“心梗救治日”。心梗,又叫急性心肌梗死,它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有年轻化的趋势。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有近100万例心梗事件发生,每3名心梗患者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30%。

心梗发病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且有明显的季节发病特点,每年11月到次年的1月,都是心脏病的高发时段,其中,急性心梗是最危急的一种。

从国内首次心梗大型临床协作研究660所医院资料和各省市医院交流资料来看,我国心梗发病分布有以下规律:以长江为界,北方高于南方;以河南、山西为界,东部高于西部。

秋冬换季后,早晚温差和室内外温差逐渐增大,特别是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寒冷与温暖交替的体感更为明显,此时正是心梗易突发的时刻。

黑龙江省嫩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烨表示,心梗发作时,心脏供血被中断,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供血,轻则带来心脏功能损伤风险,重则引发心脏的电生理紊乱,引发室颤,心搏骤停危及生命。专家提醒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受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有病变的血管缺血、缺氧加重,更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识别5种“痛”预兆,出现问题要尽快就医

“急性心梗最典型的症状为胸痛伴大汗,但在心梗发作前的数小时甚至数天前,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典型的先兆症状。”王秀丽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冬季心梗发作前的5个预兆。

1.颈部、嗓子难受。心梗发作数天前有可能出现嗓子或颈部不适、堵塞感,也常伴有大汗症状。

2.牙痛。心梗放射痛的范围相当广泛,可引起剧烈牙痛,但无明显牙病,有时牙痛部位不确切,往往数个牙齿都感到疼痛,即使经牙科处理及服用止痛药都不能解除。

3.上腹痛。有时由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心排血量降低导致胃肠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心梗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有些心梗病人会把胸痛当成“胃痛”。

4.颈背痛。由于心脏的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在颈部和胸部的交感神经节上,因此心绞痛常放射到颈背部。

5.左肩痛。心脏缺血导致的疼痛,也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小指及无名指。

“心梗病人出现相关预兆后要尽快就医,同时要绝对保持卧床休息,降低心脏负荷,保持相对安静的环境,减少外界各种刺激。有条件的要及时监测病情,如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复查心电图等,及时了解病情变化。”王秀丽表示,如果病情较轻,可以进行药物治疗:止疼、镇静类药物,如吗啡、杜冷丁等;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如硝酸甘油;抗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肝素等。患者适合用哪些药物治疗要听取专业医生的意见。

6个危险时段,高危人群要特别当心

“心梗有6个高发时段。”张烨特别告诫中老年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遇到如下情况当格外小心。

一是上厕所时。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者要警惕便秘的发生,因为人在便秘时会不知不觉地用力,导致腹部压力升高,使血压在短时间内急速上升,心率也在不断加快,无形中增加了心梗的发生概率。因此上厕所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用力排便,如有必要,则可以服用润肠类药物。

二是娱乐时。无论是打麻将还是下棋,都需要长时间地保持坐姿,而且情绪也很容易出现波动,极易出现血压突然升高、心跳突然加速的情况,导致心肌缺血的情况发生,增加心梗的发生概率。正确做法是,每坐40分钟就要起来活动一会儿。

三是洗澡时。洗澡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温度的升高而导致全身血管扩张,再加上长时间待在密闭的环境当中,大脑和心脏很容易出现缺血和缺氧的情况,增加心梗的发生概率。因此冬季洗澡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内,另外水温不要太高,还要注意在饥饿和饱餐的状态下都不能洗澡。

四是运动时。如果突然做剧烈运动,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缺乏动力,最终诱发心源性猝死。突然剧烈运动还有可能会使血管出现痉挛收缩的情况,增加心血管堵塞的概率。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比如慢跑、散步等。

五是聚餐时。酒精进入体内,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如果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则可能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因此即使聚餐也不要喝太多的酒。

六是起床时。由于生物钟效应,随着太阳升起,大脑思维开始活跃,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血中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浓度升高,体内生理代谢增强,综合一系列变化,使心脑局部血管狭窄及缺血加重,并促使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造成动脉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因此早晨醒来之后要在床上活动一下腿和胳膊,然后再慢慢地坐起来。

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好,注重保健胜过药方

“心梗是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缺少蔬菜水果、紧张心理和酗酒等高危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烨认为,积极治疗已有慢性疾病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手段。专家提醒高危人群要自觉做到:

注重预防,定期体检。30岁以上建议每3~5年体检一次;50岁以上建议每1~2年体检一次。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定期体检,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戒烟、控制体重以及保持心情舒畅。

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的加班、熬夜。如果身体长期疲惫,体内免疫力低下,诱发心梗的危险成倍增加。

营养搭配,合理膳食。多食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和坚果,少吃动物脂肪,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尽量不吃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控制胆固醇的摄入。

适当运动,健康体魄。每周至少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每次至少30~45分钟。

戒烟限酒,远离毒品。严格戒烟,饮酒越少越好,尽量做到“滴酒不沾”。

王秀丽副主任医师特别提醒:一旦发生心梗,千万不能擅自做心肺复苏和服用硝酸甘油以及喝水和独自去医院,这些错误的做法极易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突发心梗后应当静卧,紧急拨打120求救,争取尽早开通闭塞血管。

Baidu
map
c_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