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情感课堂

帮孩子们找回心中的“晴天”

发布时间:2023-10-25 来源:中国妇女报 阅读:519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抑郁症问题。《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披露: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为在校学生。

今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行动计划将新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重要战略层面,要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医院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回应青少年心理需求。

10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昆明召开,聚焦青少年抑郁症问题,呼吁家庭、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必须正视青少年抑郁症带来的严峻挑战。论坛期间,多位专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

学业压力和家庭环境是主因

《少年发声》作者陈瑜访谈了全国近100名青少年。他发现,无论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是成绩优秀的孩子,都不开心。

资深精神科主治医生范丽荣说,“我在门诊和住院部接诊了许多生病的青少年,每个生病的儿童青少年背后必然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或者生病的环境。”范丽荣独立执业后接诊的第一个抑郁症女孩告诉她,“医生,我的世界一直在下雨,好像永远都没有晴天”。这个女孩四年后割腕自杀没有抢救过来。

范丽荣说,抑郁症女孩的自杀带来的心灵冲击一直影响着她。“当孩子们困难、悲伤、失望、绝望的时候,父母、老师这些可以依靠的大人,他们在哪里? 我们每一次的缺位都可能让这个孩子在绝望中选择自杀或者自伤。”

北京四中原校长、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认为,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源于家庭,亲子关系不睦,孩子从家庭中无法获得安全感;从学校角度看,学生在校社交受挫,学业压力过大,回到家又没有得到关爱,那么孩子就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研究发现,父母的高期待会导致孩子焦虑和抑郁,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期待太高,也会导致焦虑。

李新影对一些13岁的孩子所作的追踪调查显示,13岁的时候家长对孩子是高控制型的,会导致孩子在16岁的时候,大脑发生一些变化,从杏仁核到前额叶的连接活性发生变化,使孩子更容易抑郁。李新影表示,打孩子伤大脑,骂孩子、经常地批评贬损,也会影响大脑发育,从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做孩子的隔火墙和减压阀

“有时候我在门诊比较难,因为流失率很高,有的父母不愿意承认孩子有问题。患上抑郁症后会向两个极端发展,积极的干预,孩子的抑郁可以雁过无痕,但治疗不及时,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影响会延续到他们成年甚至老年,形成抑郁型人格障碍。”范丽荣说。

李新影认为,父母应该做一个隔火墙,而不是压力源,把无论是学校、同伴,还是社会教育生态带来的压力,统统隔绝,让孩子尽量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去发展自己、去学习、去生活。

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表示,家长要与孩子做知心朋友,每天和孩子一起聊天,一起走路,在一盏灯下共读。当孩子跟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要有接受一个平凡孩子的情怀,无论孩子现在成绩好坏,表现优劣,他的未来不止百种可能。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的学校里有70多个孩子,都是“问题孩子”。他说,学校生活会把孩子家庭教育的弊端给暴露出来,所以学校还要有一个积极的使命——纠正家庭教育,理解儿童、信任儿童、家校协同,共同为孩子营造起一个适合他的生存环境。

家校社协同应对挑战

为期两天的论坛达成了《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昆明共识》:重视学校专业队伍建设;正确看待生命成长问题;更新家长固有教育观念;采用客观公正心理测评;实现社会医疗心理统一;坚持多种方式对症治疗。抑郁症并不可怕。帮助比转化更重要,共情比感化更重要,构建比改变更重要,保护比教育更重要。家长要淡化与别人的攀比,关注孩子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意愿,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健康幸福的孩子,才是家庭的希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弥补现有医疗系统和心理咨询系统的不足,即“短期是诊治,长期是成长,全程是陪伴”。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认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要抓住小升初、初升高这些关键时期,考试、升学求职、父母离异、家庭变故、初恋等这些关键因素,不要用健康或不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做简单判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表示,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幸福比成功更重要。要善待儿童,教育是要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创业精神的终身学习者,应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形成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

Baidu
map
c_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