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画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说到烟火气,你能想到什么?是厨房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时的欢声笑语?我能想到的是:在清爽怡人的家空间,被喜爱的事物包围,度过怦然心动、光辉闪亮的每一天。
■ 胡杨
入秋之际正是家居换季之时,及时、合理、人性化的整理与收纳可以让家焕然一新,也让家人心旷神怡。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说到烟火气,你能想到什么?是厨房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时的欢声笑语?我能想到的是:在清爽怡人的家空间,被喜爱的事物包围,度过怦然心动、光辉闪亮的每一天。
收纳整理:物尽其用与适可而止
最近在网上看到艺术家宋冬名为《物尽其用》的艺术展,他将母亲50年里积攒的一万多件老旧残破的日常生活用品铺陈开来。“一大堆随意堆放的杂物,重重叠叠,铺天盖地,充满展厅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一个偶然看到展览的人来说,这个艺术作品给人的观感并不是那么舒服。上百件不成套的锅碗盘勺和其他厨房用具;孩子们丢弃的玩具;一排排空牙膏筒皮;形形色色的瓶瓶罐罐;化石般的洗衣皂;堆积如山的没有用过的中药和西药……铺天盖地的杂物带来的延伸和拥挤感,令人感到眩晕和窒息。然而也有参观者被这个展览或者说被这堆“垃圾”深深打动。
在“断舍离”盛行的今天,“囤积”似乎是一个不太健康的习惯,甚至一旦发展为囤积癖,更是成了一种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
实话说,老一辈似乎都喜欢囤积。在过惯了苦日子的他们看来,有些东西并不算垃圾,还能继续使用。于是修修补补,让其在某一天能“物尽其用”,也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勤俭。
我父母家里就有不少每次看到我都想随手扔出去的老物件,而最让我想说道的是我今年75岁的姑父。心灵手巧的他,木工、铁工、电工的活儿都会干,然而最大的爱好是从外面捡东西回家。今天一块三合板,明天一个旧沙发,于是家里就成了仓库。本来他们住一楼,光线就不好,旧物堆积,我每次去都有窒息感。印象最深的是,有天姑父捡了一大块厚玻璃,明明家里的餐桌小,而这块玻璃大,但是他愣是放上了餐桌,经常发生剐蹭,但是为了避免争吵,大家只能听之任之。
我个人觉得艰苦奋斗、勤俭治家很好,但是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艺术家宋冬也坦言自己办展的初衷——为了帮助母亲从“茧”中解放出来,慢慢治愈母亲对“往昔”的病态执着,希望借此让她能重新与人建立联系,重新继续自己当下的生活。在美术馆展览时,请柬形状被设计成一把铝制钥匙,宋冬希望这场展览能成为打开母亲心灵的一把钥匙。
“中国式”家居三大坏习惯
在谈到装修或家居生活时,很多人觉得装修过于简单或家里过于干净,就会失去了所谓的“烟火气”。有的人甚至把“凌乱”等同于“烟火气”,从这种观点中,也透露出中国式家庭最常见的“家居三大坏习惯”。
NO.1错把“囤积”当“节省”。如果老年人因为经历了物质贫乏的时代而养成了囤积习惯,那么如今一些年轻人,每到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激起囤积潮,比如前不久因为日本核污水排海而引起的跟风囤盐。心理学家指出,有囤积习惯的人,通常内心缺乏安全感。而过度囤积不但给我们带来各种无形的负担和压力,还占用了家居空间,妨碍生命的自然流动。每个家都是一个能量场,保持洁净、通畅就是最好的养生。
NO.2 错把“欲望”当“刚需”。整理师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勃勃生长。而在这背后,也真真实实地反映了中国式家庭最常见的家居坏习惯——过度购买。
衣物是最常见的囤积品。据一位职业整理师介绍,她曾经从一位客户家里掏出了100多件白T恤,但她还在不停地购买类似的款式。整理师记忆尤深的还有一个小姑娘的出租房,一间不大的卧室里堆满了各种衣服、鞋子和大大小小的快递箱、包装盒。全部被物品堆满的房间里,只剩下一个仅供人通过的通道。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学会“消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必须要回到最初的需求,去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买少点也许更幸福。
NO.3缺乏精细化收纳方式。提到“收纳”整理我们都会想到日本主妇。也许你认为她们的家之所以干净整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们时间充足。但我们仍然能从她们那里汲取一些理念以及收纳整理的经验。比如“断舍离”就是每一个热爱家居生活的人必须要学的功课。
“断舍离”的真谛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远离充满闭塞感的空间,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整理的过程中,犹豫不决是常态,我们可以先从确定要扔掉的物品开始练习,慢慢找到自己的“舍物标准”。
帮父母家“断舍离”,不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帜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断舍离”,通过减少物品,放下内心的执念,找到了更轻松的生活方式。年轻人成功地解救了自己,然而面对父母的囤积习惯却显得无能为力。
前几年我也经历了这种无能为力。后来我发现,父母内心其实也渴望整洁干净的空间,他们抗拒“扔东西”的第一个原因是,长辈觉得自己的空间被侵犯,没有受到尊重;第二个原因是,经过物品匮乏的年代,物品得来不易,能用的都必须留下,不能用的以后可能会用上,所以一律留下;第三个原因是,这个家和家里所有的物品,都是长辈辛苦打拼一辈子所获得的,家里每件东西掰开似乎都能看见曾经流下的汗水。这些带着回忆光环的物品,哪能这么容易就割舍,说扔就扔呢?
如果我们擅自处理父母的物品、扔掉那些我们认为无用的东西,这样的行为在他们眼里不是为了他们好,而是不尊重和浪费,并且把他们曾经的努力和牺牲全盘否定了。
所以要让父母走出心中的难关,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们的耐心。这里总结几招网友分享的实用方法。
1.以身作则引导父母。我们在做这些行动前,要主动去关心父母,以身作则输出“断舍离”的理念,做好正确引导。当他们放下抗拒心理,真正感受到这种生活的好,慢慢地就会放下执念,开始接纳新的生活方式。
2.设置家居“闲置箱”。生活中绝对不会再用到的物品,放到闲置箱里。让父母知道这个箱子的存在,并且定期提醒他们。这些放进闲置箱的物品根本就用不到,慢慢地父母就能接受扔掉物品。
3.把用不到的东西,放在黄金区域。那些完全用不到父母又不让扔的物品,不要收起来,相反的是要拿出来放在每天都会用到的黄金位置上。例如,桌子、地板、沙发等,增加阻力和烦扰,每天折腾一遍,相信不久后长辈就会嫌弃并狠心扔掉。
4.多向长辈征求意见。一些明显是必须要扔的东西,拿到他面前询问意见要不要扔。例如,破洞的袜子、断掉的电线、用旧的牙刷、坏了的电器等。这是为了让他们感受扔东西其实并不难,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那么简单。
没有人不喜欢掌控生活的感觉,多站在长辈的角度思考,他们会明白这些道理的。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内心空间更是弥足珍贵。如果被太多无用或无意义的事物占据,必然阻碍真正有意义的东西的进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舍离是生活的新陈代谢。”表面上是舍弃,实际上重在整理,是在过程中明白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的确,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精神的修炼。高质量的生活,并非走向复杂,而是回归简单。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切简简单单,就是借此情景来规范自己的精神,时刻提醒自己,用干净的空间和心,去包容万物,没有好坏,没有高低。窗明几净,才有住食之安;不染纤尘,方有书香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