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了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蕴含着浓浓的人民情怀。
产业兴,百业兴,乡村能不能振兴、是否实现了振兴,产业兴旺、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基础条件和评判指数。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振兴就没有支柱,无从谈起。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将“产业兴旺”放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首,各地也将以产业布局带动经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抓手。
随着乡村经济不断增添新动能、开辟新天地,乡亲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要素”有了很大改善,幸福感越来越浓。但据此就“只以经济论英雄”,认为经济发展决定一切,显然既是片面的。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终究还是要靠人。因此,地方有产业了、乡亲们有钱了是好事,但不是终极目标。实现人的振兴、人的发展,还有很多“经济”之外的事情需要做,要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法治等各方面发力。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全面阐释——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从党组织建设到思想道德教育、从乡村治理体系到法治建设、从村规民约和家教家风到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经济发展之外的乡村建设,更具有浸润人心、凝聚人心的力量,这也是乡村能否实现全面、可持续振兴的关键所在。
“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传递的是以民心为大、民生为重、民苦为忧的人民情怀,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守,道出了最真挚的情感,也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