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情感课堂

我们最缺的是对自己共情

发布时间:2022-06-20 来源:中国妇女报 阅读:565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7-1_b.jpg

有能力、很优秀、永远令人满意……我们许多人在努力创造的优秀的“假性自体”里勉力前行,而内在包裹的更深处的“我”,却从未被好好安抚过、看见过、接纳过,内在没有装进足够的能量,何以笑对人生种种挫败和挑战

■ 周小宽

咨询室里,王女士叙述着自己的故事。

多年来,她很好地兼顾着工作和家庭,每天回到家,她都专心陪伴着孩子们,随时给他们提供支持。同时,她还妥帖地照顾着父母亲,尽其所能为他们分担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王女士说:“但每当夜晚,我总有一种不那么好的感觉,心里空空的。孩子们睡了,我会一个人坐在厨房里刷手机,我喜欢那种关上门拥有一个小小空间的感觉。那天,我还把女儿的一只小熊带进厨房,放在旁边,那个小熊非常可爱,女儿把它送给我,说它很适合我。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拿那只小熊进去……”

我问:“你会不会在寻找什么呢?当你把小熊放在旁边的时候,你会感觉好一些吗?”

王女士沉默了几秒,情绪突然间崩了,她哭得泣不成声。我默默注视着她,没去打扰她,十几分钟过去,她说:“我知道了,我想寻找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被安抚。”

活在“假性自体”里

其实很多人都和王女士有相似的地方。很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去做好自己的角色,希望符合父母、社会、伴侣、孩子的期待,但是Ta们缺乏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对自己的共情。

我以前曾提到“对自己的接纳”,有很多人问,接纳自己有什么方法?这里无法给出一个具体清晰的答案,因为答案是针对意识的,却无法对潜意识有用。你的潜意识需要的是体验,你得真的体验到共情、接纳还有爱, 那才叫“真的知道”。

在大家看来,王女士一切都做得很好。可如果她没有在咨询室里,她也许根本看不到那样的自己,她呈现给外界的是一个优秀的“我”。

那么,真实的“我”是什么?——她很累,很不容易,她对自己提了太多必须要达到的要求,而在她努力创造的那个优秀的“假性自体”里面,包裹着另一个更深处的“我”,那是一个需要被安抚,而从未被好好安抚过的孩子,那是一个勉力前行,需要来自大人的支持,却永远被当作是理所应当,被不断要求和评判的孩子。

她的内在没有装进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陪伴、看见和接纳,可以让她真的笑对人生种种挫败和挑战,她只是“看起来可以”,但其实这个“真正的孩子”是非常需要被安慰的。而在她需要被安抚时,却总是四顾无人,或从未有人“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女孩。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

过去的关系里,父母并不是“真正的大人”,父母不想看到一个需要被安抚的女儿,父母没有能力去共情眼前的这个孩子。现在的关系里,是她自己的潜意识已经固化了一种模式,她不认同、不允许那个无助的小女孩暴露在阳光下。她无法共情自己,因为她只知道必须维护那个能力很强、很优秀、很令人满意的“假性自体”。所以,很可能她也按照这个故事脚本,寻找了和父母类似的伴侣,强迫性重复着自己的过去。她同样在伴侣那里寻求着认同,而不是打开真实的自己。

卸下对自己的防御

摆脱假性自体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学习共情自己,去呈现自己不那么好的真实,然后体验被另一个人看见和共情的感觉。

在王女士的咨询过程中,她能感觉到我愿意看见她那个孩子的部分,她信任这个关系,至少,如果那个孩子出来,她不会被批判,不会令人失望,我会接住她。所以,她卸下了对自己的防御。

关上厨房门的小空间,意味着她将自己放在一个没有那么多压力的地方,将对她不断有要求的“父母”关在门外,那一刻是她和内在的自己相处的宝贵时刻。但内在的自己就是个孩子,所以当这个孩子跑出来时,一个孩子又无法自己安抚自己。这就是她感觉空的原因,这也是她早年养育经历的再现。

王女士小时候,父母并没有给她足够的安抚,那里留下的是极度的匮乏,无法去依恋的一片空地。所以她此刻感觉空荡荡,她想要找一个“真正的妈妈”来安抚她。她找不到那个真正可以安抚到她的“妈妈”,所以就拿了一个小熊放在旁边,代替“妈妈”来陪伴自己。

这个小熊在心理学上叫“过渡客体”,是一个孩子不得不和妈妈分离时,可以用到的安抚自己心灵的物体。所以,王女士此刻也在做着准备,和理想中的“妈妈”分离。放弃期待,接受那份理想永远不会到来的遗憾,并重新尝试学习共情自己,安抚自己,看见自己,心疼自己。

尝试共情自己

有的人还无法去完成这样的成长,而是固化在了儿时创伤的时刻,无法向前,心里还是那个和妈妈处在共生期的婴儿。因此,他们把对妈妈的期待投入到自己的亲密关系里,但最终还是会不断挫败,体验失望和痛苦,循环往复。因为在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大多数人都无法去和对方一直共生。所以,要靠自己给自己提供帮助,去探索真实,去重构自己的人格。

王女士在咨询过程中逐渐看见了自己,并渐渐能够把咨询师的共情带到咨询室外,放在她自己心里。好似让成长过程重新来过,在咨询里再成长一次,再内化一种新的父母和我之间的感觉,并用这个部分,让人格重新生长。相比那些用对他人的愤怒和指控来代替自我成长的“假大人”,这更需要勇气。

尝试着从零开始,做自己的那个共情者,绝不会没有用处。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著有《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等)


Baidu
map
c_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