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女性学堂

分娩“无痛”,是每个妈妈应得的“福利”

发布时间:2022-05-11 来源:中国妇女报 阅读:582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黄婷

疼的撕心裂肺、满头大汗、精疲力竭、累到虚脱……这是许多影视剧中对女性分娩场景的再现。而生活中,每个做母亲的女性都要经历分娩的痛苦,在国际上疼痛一共被分为十级,分娩就属于最痛的第十级。有数据显示,我国平均剖宫产率达46%,而在非医学指征剖宫产中,产妇不能忍受分娩之痛是首位原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就医体验和有温度的治疗,以人为本、舒适化医疗渐成趋势,特别是随着“三孩”政策的落地,让分娩“无痛”已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的愿望,分娩镇痛也越来越受到许多女性的关注。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门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麻醉科的权威专家,为女性朋友们好好科普一下关于无痛分娩的那些事。

1963年“中国无痛分娩第一人”就开始了分娩镇痛的探索

无痛分娩学名叫分娩镇痛,是分娩过程中各种减轻疼痛的方法的总称,一般分为药物性(多指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和非药物性(包括导乐、芳香疗法等)。常春藤无痛分娩基层行项目发起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曲元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国内外公认的使用最广泛的分娩镇痛方法。

分娩镇痛,这个目前我国各地医疗机构已较为普遍开展的常规医疗项目,却是几代麻醉科、妇产科医生们经历了几十年艰苦努力才实现的。数十年以来, 从小规模试验到大范围推广,不断优化医疗技术和镇痛方案;从没有前人经验靠自己摸索,到确定合适的药物配方剂量和分娩镇痛的时机;从第一例到三万例……分娩镇痛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母亲享受到了无痛分娩的“福利”。

许多人都以为中国是从21世纪才开展无痛分娩技术的,其实早在1963年,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张光波就开始了无痛分娩的探索。“那时候张教授看到产妇分娩疼痛那么厉害,就思考能用什么方法给她们止疼。她做了一个小规模临床试验,在椎管内用点低浓度的局部麻醉药,发现镇痛效果可以,生孩子也比较顺利,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王东信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1963年9月至1964年3月,通过对67名分娩镇痛的案例分析,张光波撰写了论文。“这个研究在当时有点超前,绝大多数麻醉科同行还不太能接受,而且当时国内医疗条件很差,大家觉得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技术也没有得到普及。”王东信说。

2010年,张光波是“中国无痛分娩第一人”的事情被挖掘出来后,她的手稿被翻译成英文,2019年发表在美国《麻醉与镇痛》杂志上。“这一下就把中国开展分娩镇痛的历史提前了,我们规模化起步比欧美要晚一些,但发展非常迅速,如今我们的医疗技术和理念等并不比国外差。”曲元感慨地说。

2001年北大第一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分娩镇痛以来已累计服务3万多例产妇

“在北大医院正式开始做分娩镇痛前,中国的分娩镇痛水平是非常低的。”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吴新民说,“当时有很多制约因素,第一是传统观念,很多老人觉得自己的儿媳妇、孙媳妇生孩子不应该没有疼痛,无痛可能会有好多问题;第二是没有那么多专业人员,当时妇产科手术室里的麻醉医师很少,也没有那么好的技术和设备。”

王东信记得自己1987年刚参加工作时,一些产科老大夫并不认可分娩镇痛,认为分娩疼痛是自然过程,不能人为干预,所以大家对分娩镇痛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北大医院的分娩镇痛技术也只在本院医生、护士和少数产妇中实行。

1994年曲元面临分娩,她央求老师徐成娣给她做无痛分娩,因此亲身体验了一次分娩镇痛,顺利生下了聪明可爱的女儿。也正是这次“感觉特别好”的体验,让曲元从此走上了积极推广无痛分娩之路。

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女性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希望再一味忍受分娩的疼痛。1997年,吴新民牵头成立研究小组,研究椎管内分娩镇痛药物、浓度和剂量的最佳方案,并测定当时所使用的低浓度芬太尼和局麻药对产程、产妇和胎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椎管内的麻醉药物,吸收到母血的概率非常低,胎儿的脐血中测不到芬太尼,没有造成胎儿呼吸暂停、抑制或窘迫等问题,对产程影响也不大。该研究为分娩镇痛工作的全面铺开打下了理论基础。

“那时候产妇生产时,叫唤、哭闹等是常态,我常想分娩能不疼或者疼得少一点吗?”当时的产科医疗组长金燕志主任医师见证了分娩镇痛在全院大规模开展的全过程,“尽管当时压力挺大,但妇产科主任廖秦平很支持,所以就坚持下来了。”200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为全国首家率先开展分娩镇痛的三甲医院,并实现了24小时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分娩镇痛服务;2002年2月,北大医院开始举办每年两期的分娩镇痛培训班,逐步将分娩镇痛技术推向全国。

“刚开始推广分娩镇痛时,要求产妇宫口开到三指才开始实施分娩镇痛;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认为应从产妇进医院开始疼痛时就进行分娩镇痛。“从2005年起,我们就正式实施了全产程的分娩镇痛,一直坚持到现在,获得了很多产妇的好评。”吴新民说,从200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率先规模化、规范化实行无痛分娩以来,至今已累计服务了3万多例产妇。

六成以上产妇愿意接受分娩镇痛,期待分娩镇痛尽快纳入医保

2004年,面对当时国内剖宫产率越来越高的现象,当时的北大医院院长章友康和“中国围产保健之母”、北大医院妇产科第一任主任严仁英教授联名给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写了一封信,反映了中国女性剖宫产率高的问题和危害,不久后顾秀莲指示中国妇女报邀请北京地区部分妇产科专家围绕《让生育回归自然》的专题进行座谈。“我们推广分娩镇痛的最终目的是想把剖宫产率降下来,这项技术在我们医院推广后,包括需要剖宫产的危重产妇在内,剖宫产率一般维持在40%以下。”曲元说。

2018年8月,在麻醉科、妇产科和医院的支持下,曲元与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副主席、北大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尹玲一起,携手常春藤联盟共同发起了“常春藤·无痛分娩基层行”公益活动。旨在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分娩镇痛技术,让产妇不再因惧怕生产疼痛而选择剖宫产,达到倡导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目的。

如今,无痛分娩基层行专家团队已经走过陕西、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十个省份的22个站点,参训医疗机构600余家,现场培训分娩镇痛技术人员7000余名。从“请进来”办班到“走出去”帮扶,“北大医院分娩镇痛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得以推广。“分娩镇痛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多培养一个,就能让1000个孕产妇受益。我是北大医院第三代‘无痛人’,后边还有第四代、第五代,我们已经坚持了20多年,既然活成了一道光,那就去影响周围更多的人,让更多女性受益。”曲元说。

的确,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受无痛分娩这种生育新方式。王东信带着研究生在北大医院做的调查显示,2014年,有40%—50%的产妇可以接受分娩镇痛的方式;到2018年,分娩镇痛的接受度已上升到60%—70%。2021年“两会”期间,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也提到,虽然目前我国平均分娩镇痛普及率约为30%,相比发达国家80%—90%的比例还偏低,但大家的接受度正在逐年提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南市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刘英才建议,将镇痛分娩和辅助生殖费用纳入医保项目,助推国家生育政策更好落地;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会长于布为教授也提出了推动中国分娩镇痛纳入医保免费项目的提议。据悉,江西省已从2022年3月8日起把无痛分娩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这一切正如快80岁的金燕志教授所说:“分娩镇痛已经开展了就绝不能后退。古代人生孩子疼,我们这代人疼,不能现在的人还疼;科学都发展到今天了,为什么不能给更多产妇减轻疼痛呢?对女性来说,分娩镇痛是生孩子特别好的一个福利,国外已经普及了,中国肯定也可以。”

Baidu
map
c_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