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情感课堂

学习建立亲密关系是个长期课题

发布时间:2022-04-13 来源:中国妇女报 阅读:583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每一个恐惧的背后都有一个深藏的愿望,不管选择结婚与否,我们都要看到真实的自己,当你真正尝过爱情的滋味,你就会发现,原来爱充满力量,可以点亮人生——

■ 陈华 黄文君

前几天,西方情人节+我国情人节(元宵节,也称上元节)连着过,你“吃狗粮”或“撒狗粮”了吗?爱情,好像一直是个待解的难题。“爱情三元论”里把爱情分为:激情、亲密和承诺。通常会出现在不同的恋爱阶段。激情往往发生于爱情初始,我们会无条件地美化对方。随着时间推移,激情消退,随即发展出越来越多的亲密感。之后,便会谈婚论嫁,这就到了承诺阶段。

那么,一段关系中,激情、亲密和承诺有没有可能完美结合?有没有可能维系一段稳定长期的亲密关系,滋养彼此呢?

有没有专属自己的“Mr Right”?

在咨询过程中,总有很多人问:当感情遇到危机,甚至处在分手当下时,该怎么办?结束一段恋爱长跑,还能等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对象吗?

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是在问:理想对象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总喜欢量化一些指标:体貌、工作、脾气、收入水准、家庭条件、婚恋观等。有人在意外在和物质条件,有人则偏重内心的感受和彼此间的精神契合。但不管怎么样,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对于“Mr right”的标准。

所以对于恋爱而言,最困难的前提,与其说是寻找一个普遍的基准,不如说是向内探索去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一开始寻找另一半时,往往是用理性的方式,把所有的选择标准罗列下来再去寻找。但现实表明,大家在最终做选择时,反而不会注重这些理性的反馈了,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

所以,爱哪有什么可以量化的标准?如果在爱里感受到真正的安全和舒适,或许这就是真爱,那个给你舒适感和安全感的人就是你的“Mr Right”了。

产生冲突,就是不爱了吗?

我们将谈恋爱称为“找对象”,这个接地气的说法其实很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论:寻找伴侣其实是在寻找原生家庭中的伴侣模型,意思就是你的伴侣往往和你内心理想父母的模板相似。如果伴侣和自己的理想父母模板比较接近的话,那么往往这段感情更可能甜蜜幸福,有滋养力。

但是如果不那么接近,度过刚开始的热恋期后,你们很可能会产生冲突。这时候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我好像没那么爱对方了”或者“对方好像没那么爱我了”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吗?

不一定。

这时,比起直接放弃,也许继续磨合和探索会更有益。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可能是性格、观念、行为上有差异,也有可能在于第三方,比如彼此的成长环境、生活知识系统、亲人朋友的影响。

“我跟伴侣每天可能都会有一些争执,我两人互相看不顺眼”;“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毛病”。这两段关系究竟哪个更持久更幸福?

很多人可能会倾向于选择第二个,其实并非如此。完全没问题的关系并不存在,跟伴侣有分歧、有冲突,不一定是件坏事,感情所出现的问题,可能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和探索自己,也更好地了解两人之间的关系,去进行调整或更深入内心的接触,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紧密。

一段好的恋爱关系不应该像师生关系一样,充满教导;也不应该像父子或者母子那样的无条件包容和接纳。而是应该是互相成长、互相促进的过程。

“恋爱脑”需要治吗?

有人进入恋爱时,会迅速进入到“恋爱脑”的状态:觉得对方是完美的,自己忍不住无条件关注对方,朋友邀约统统拒掉;无条件付出,只希望尽可能地对对方好。

“恋爱脑”本身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沉浸在爱的甜蜜中是一种难得的幸福,积极情绪体验会在这个阶段达到巅峰。但生活中,不仅仅只有亲密关系,它只是社会关系当中的一部分。一段好的婚恋关系,一定基于我们自身有完整的社交性,所以一谈恋爱就隔绝社交关系,甚至于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话,说明关系正在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且,“恋爱脑”除了自己会非常关注对方、非常愿意付出外,往往也会对对方产生同样的要求。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都希望另一半能够参与进来。但伴侣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工作、作息,大概率不会和你完全一致,Ta也会有自己的需求。

相爱不代表要成为连体婴。如果能够尊重对方的需求,而不是控制对方,要求改变对方或放弃自己的口味去迎合对方,感情也一定会更舒适,两个人也能在关系中相互促进和成长。

在你自己进入“恋爱脑”的状态、冲动的前一刻,至少给自己和这段关系一个边界,给自己一种空间自由度,再去做决定和行动。

“恐婚”是害怕承诺吗?

比起恋爱和同居,婚姻能使双方的结合更加紧密,包括经济、生活、生理、心理等方方面面,基于法律来说,它的稳固性也更强。正因如此,越来越多人对婚姻是又爱又怕,很多人对婚姻感到迟疑甚至是恐惧,我们到底是在害怕什么呢?

首先,如果我们选择了步入婚姻,就相当于放弃了其他可能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会担心自己的选择过于仓促,害怕失去了更好的机会,越是重要的选择我们可能越会谨慎。

其次,婚姻意味着我们会全方位地暴露在对方面前,我们不确定是否能够完整地接纳对方,也担心对方不能接受和欣赏那个真实的自己。

第三,相爱容易相处难,长期的生活相处难免会磕磕碰碰,

当关系产生冲突时,我们会害怕受到对方的埋怨、指责或攻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具备沟通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害怕爱情最终在冲突中消磨殆尽。

第四,婚姻可能包含着两个家庭的结合,还有养育子女的问题,夫妻双方都会有新的社会角色,还有随之而来的责任。

我们不知道这个过程需要牺牲多少个人利益和边界,做出多少妥协和让步,害怕在婚姻的束缚下失去自我。

由于婚姻需要个人投注很多心力,我们也会担心,在多年付出之后,遭遇背叛和抛弃,或者由于其他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婚姻破裂。

所以,恐婚背后折射的是方方面面的问题。

放弃婚姻或结婚都不能保证一个人的幸福,学习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才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恐婚,就要看清自己到底是在害怕什么。

如果担心真实的自己不被欣赏,我们可能要看看自我接纳的程度;如果担心夫妻冲突,我们可能要了解彼此的性格、对婚姻的期待和解决冲突的方式;如果害怕失去自我,我们可能也要提前思考怎么协调好家庭的资源。

每一个恐惧的背后都有一个深藏的愿望,不管选择结婚与否,我们都要看到真实的自己,然后才能建立真实的关系。

请永远不要放弃爱与被爱。当你真正尝过被爱情滋养的滋味,你就会发现,原来爱充满力量,可以点亮人生。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Baidu
map
c_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