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情感课堂

感受情感温度 创造更有生命力的爱

发布时间:2022-03-24 来源:中国妇女报 阅读:555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有位心理学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婚姻是让我们发现自己内心的刺和缺口的机制。”

  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关注了婚姻家庭两性情感中的数十个话题,从两代人对婚姻态度的差异到父母婚姻对子女婚恋观的影响,从花钱分歧对夫妻关系的影响到家务矛盾对家庭关系的损害,从低自我分化拖累的亲密关系到重组家庭再入“旧循环”,从单身人士热衷的“参观式恋爱”到并未察觉的亲密危机……

  婚姻是一场修行,亲密关系会激发出我们潜在关系模式中的缺陷和问题。关系的伤须用关系来修复,哪怕是早年关系中留下的问题,也需要在关系中去解决。原生家庭的烙印有美好,也会有缺陷,只有取其精华,在经历中升级自己,才能真正拥抱自己的幸福人生。

  因为不同而走到一起的我们,想要通过对方的差异来延展自我。珍惜身边那个有差异的伴侣,试着接纳理解,走向融合,造就家庭的圆满。

  要正视关系中的危机,它的真正含义是“危险”与“机会”,乐观的人能够看到其中的机会,直击问题点,对症下药,把“危机”化为“转机”。

  远离依附心理,独立永不过时。做为独立的个体,把握人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你有权选择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也有权放弃一段不幸的婚姻。

  我们不辜负每一段相遇,只有积极应对问题,才有可能获得内在修行的升级。

  父母急着“代相亲”,子女消极“等爱情”

  父母们的花样“催婚”是近几年热度不减的话题。一边是父母们心急如焚“代相亲”,一边是子女们消极抵抗“等爱情”。为什么两代人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有如此大的差异?

  对策:让婚姻更吸引年轻人

  在婚恋观上父母和子女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别。父母这一代经历过生活的动荡,他们的婚恋偏向于实用主义,注重生活的安定。而子女一辈并没有体验过物质匮乏与生活艰辛,因此他们更想在精神世界获得与另一半的连接和共鸣。

  越来越多经济独立的年轻人不想“将就”着走入婚姻,他们希望遇见能互相理解的人。因此也增加了年轻一代获得爱情的难度。年轻人要试着学会和父母沟通,进而赢得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对爱情的渴望是人的本能,年轻人无须隐藏对爱的期待,更不必对抗相亲,即使受挫,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不妨在意识层面把相亲的期望值放低一点,把社交的范围扩大点,大方去相亲,放手去追逐,付出爱、收获爱,去体会连接的亲密和融洽。

  家务惰怠让家庭功能受损

  家务活儿看似不大,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成为许多家庭矛盾的诱因。明明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却好像活成了两条平行线,女人负责带娃和家务,男人似乎只负责自己。看起来是两个人的家,却成了一个人的孤岛。这种不友好的婚姻模式普遍存在,造成家庭关系严重失衡。

  对策:用“波什定律”唤起家务自觉

  家务本身就是一家人的事,缺了谁都会失衡,当这种平衡一再倾斜,另一方就会不堪重负。

  心理学学者、婚恋情感专家卢悦表示,让男人参与家务,妻子一定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赞许少指责。他认为,亲密关系理论中有个较少兴趣原则:投入越少,越少依赖亲密关系的一方,他们通常决定关系的走向。对应到家庭中,对家庭投入过少的一方,他们对家庭就不会珍惜。另外,心理学上的波什定律也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波什定律认为,人一旦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好,就会努力把其做得更好。鼓励和赞美会让男人获得自尊,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价值,也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一段婚姻里,付出与收获一定是等值的。如果一个家庭的家务正常运转,那么这个家庭的整体情感功能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家务的背后是一种家庭责任感的强化。

  花钱分歧对夫妻关系的破坏力

  一家理财网站做过一个关于钱与婚姻关系的调研,结果显示,平均每对夫妻每年会因为钱的问题争吵39次;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花销矛盾均列在与配偶吵架原因的前三名;花钱的分歧会对夫妻关系产生巨大破坏力。

  对策:按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相处

  婚姻是以法律的形式是把两个人链接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即使彼此秉承财务独立,也难免落入“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种利益关系中。

  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叶子认为,对于恋爱中遇到的消费观差异,请不要过早下定论,给自己一点时间去进一步接触考察,不要在初期就过早地把自己原生家庭的习惯套用到Ta身上,造成彼此压抑而难以进一步发展。

  两性情感咨询师黄骐认为,面对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双方能否彼此尊重,敞开沟通。未必要让对方的消费观和我们完全一致,但在一些共同花费上,两个人可以商量着决定,大方向有共识,细节可出入。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各为彼此让一步。两人只有敞开沟通,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达成一定共识。好的关系不是彼此检视对方的消费行为,而是双方朝着同一个方向看,形成双方认可的财务目标与消费限额。

  按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去相处,最终你没那么抠,我也不那么乱花钱,都因为爱,改变一点自己的消费观。

  如何走出父母婚姻的阴影?

  原生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最早了解亲密关系的窗口,它影响着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基本认知和行为模式。无论父母的婚姻是否幸福,孩子都是见证者,他们能敏锐地感知到,并成为他们未来亲密关系的脚本。父母的婚姻和谐,子女未来的婚姻更容易获得成功。而那些相处不和谐的父母,子女如何走出父母婚姻的阴影?

  对策:拿出主动权,用自己的方式去经营婚姻

  作家、资深情感咨询师晚睡认为,决定一个人的不是他的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看法。同样有原生家庭阴影的人,也会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魔咒是让人无法摆脱过去,很多人的不幸福都不是真的不幸福,而是他们努力想要证明自己不幸福。责怪父母不是问题的关键,改变父母留下的消极情感和消极思维才是成长的使命。

  自我改变的方法是,当你开始产生消极思维时,先问自己:现在是谁在做出反应,是我,还是父母。回答好这个问题,你会明白自己是不是以父母的翻版在生活。失去对生活的主导,一定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夺回生活的主动权,用你自己的方式去经营婚姻,你会发现,所有的幸福都是有瑕疵的,而你并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你很幸福。幸福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隐藏在每一天的知足和平静中。

  婚内男女异性社交有边界

  越来越多婚内男女,因与其他异性交往把握不好社交边界,而给婚姻带来困扰。在充满诱惑的世界里,面对复杂难测的人性,边界是亲密关系最好的护城河,一旦越界就会伤到另一半。

  对策:保持分寸感是已婚人士对伴侣最好的承诺

  成年人维护自己的情感领地是本能,既然已婚,就该懂得与伴侣之外的异性保持恰当距离。这不仅是对伴侣是否遵守关系忠诚的思虑,也是尊重另一半的表现。心理咨询师阿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分为三种边界:语言边界、行为边界、心理边界,好的婚姻双方都了解与异性交往的边界,同时自觉接受这份约束。与别人的边界越清晰,与伴侣的边界就越融合。界限感是用来约束两个人的,双方都了解交往的边界在哪儿,才好维持长久的感情。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界限,一切麻烦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条界限。避嫌是爱情中很重要的品质,也是维系感情应有的姿态。

  并未觉察的亲密危机

  说起婚姻危机,很多人都会想到出轨和离婚。其实在这之前,婚姻已经出现我们并未察觉的危机。容易产生危机的婚姻有以下三种:吞噬式婚姻、丧偶式婚姻、冰窖式婚姻,婚姻刚开始出现问题时,通常表现出来的都是些“小事”,很多人不在意,但当问题变得严重,动摇的不仅是婚姻,还有亲子等关系。

  对策:是危机还是机会,修复能力决定

  国家一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罗丽认为,婚姻危机是一次重新思考婚姻的意义、重新拓展和完整自己的机会。是危机还是机会,考验的是你的修复能力。如何才能把婚姻危机转换为彼此成长的机会呢?

  1.提供价值。婚姻不是权力之争,想要什么,自己先付出,先做一个价值的提供者。

  2.高质量相处。我们婚姻里的话题往往都是围绕着孩子和工作,全是“功能性”交流。这对关系的经营是不利的,二人世界的高质量相处对于亲密关系非常重要。

  3.注重整体感受。婚姻的成熟,是从“我”到“我们”再到“我”,从只注重自己的个人感受,到注重婚姻中的整体感受,再到自己通过婚姻得到成长。在婚姻中内斗伤害的都是“我们”的利益、孩子的利益、家庭的利益,婚姻中你高我低的争斗最后没有赢家。

  真正好的婚姻,不是不会出问题,而是不怕出问题。考验的是一个人包容异己,重新认识自我及建立自信的过程。

  被“妈宝男”拖累的婚姻

  婚姻中的问题常常暴露我们内心最隐蔽的一面,人们总希望伴侣成为自己坚实的依靠,而事实上,许多时候我们无法强求对方足够完美并能永远被依靠,这时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无论是现实中的“妈宝男”还是“恋爱脑”,都是自我分化较低拖累亲密关系的典型。

  对策:找到拥抱“我们”与坚持“我”之间的平衡

  “自我分化”概念是家庭治疗大师鲍恩提出的,是一种自我思辨的能力,代表一个人能否在与世界相处时坚持自我,在体验亲密关系的同时,依旧保持内心的独立性,用理智将情绪化从行为反应中剥离开来。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既能在婚姻中保持独立,又能和对方亲密,知道自己要什么,因此在婚姻中能处理好自己的、伴侣的、共同的关系,这种人才会在婚姻中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能量。

  1.理清自己与父母、核心家庭与原生家庭的界限。

  当伴侣指出或自己发现过度依赖原生家庭时,要有意识地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意识到家庭的界线在哪里,更多考虑伴侣的感受,不轻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自己解决自己小家的问题。

  2.向内求提升自我分化水平。

  自我分化功能较低的人,会把自己的遭遇归结于没有遇上对的人。鲍恩指出:伴侣共处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部分取决于自己是怎么做的。所以,不妨把视线从指责抱怨对方中抽离,投注到自己身上,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不断自我梳理和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我分化水平。

  婚姻进入“零沟通”

  与伴侣的交流越来越少,内心压抑了许多不满和失望,感觉自己的婚姻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种现象已成为现代婚姻极为普遍的状况,身处其中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对策:学会从关系视角看关系

  心理咨询师红雨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没有把婚姻放在关系里去看,就没有容纳对方和自己存在差异的能力,就会对两个人精神世界里的碰撞充满恐惧,就等于没有真正走进婚姻关系。而婚姻最需要的就是情感能量的流动,分享、交流彼此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相互理解相互融合。在关系层面才能有互动的能量出来,经过不断探索和调整,才能在精神层面构建深度的链接。

  拥有关系的视角,就是要看到关系里相互影响的力量,比如在家里一个人承担太多,另一个人就会乐得少承担一些。抱怨对方疏于家务,这个责任可能也有你一直以来的放任或过度承担。

  当我们想抱怨对方时,最正确的角度应该是考虑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影响对方。站在这样的角度看问题,沟通就是有效的。

  如果你厌倦了目前关系的冷漠,就不妨打开你的心,尝试先让自己投入关系,从自己做起,调整自我认知,通过改变自己带动对方的改变。

  重组家庭如何避免再入“旧

  循环”

  重组家庭不像初婚那样简单,再婚后,也许要面对对方的孩子、前妻、前夫及亲人,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人心力交瘁。同时,夫妻间缺少信任,猜忌过多,也很伤神。重组家庭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家庭关系的典型性问题。

  对策:提升再婚应对能力

  如果在进入一段新的关系前感到焦虑不安,就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理清感受,明白问题所在。同时要对自己在爱与被爱中的模式有觉察,否则就会带着旧有模式进入新的关系,导致重组关系陷入旧循环。

  1.在真我层面创造一段新的关系。

  家庭问题资深分析师董如峰认为,“创造”一词对于重组伴侣非常重要。要赋予关系一份新的幸福关键是,要确信自己不是过去伴侣的替代者,你们对彼此是两个全新的人。所有深刻持久的伴侣关系,都是卸下面具和伪装,自由地做自己,也允许对方自在地做自己,在真我层面相遇,在真我层面相爱的。

  2.保持弹性边界,允许亲密差异。

  重组家庭与初婚家庭系统的成员不同,因此,需要在不同的家庭成员,如配偶与前配偶、配偶与现配偶,继子女与他们的父母、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发展出一个有弹性的边界。

  著名家庭治疗师沈家宏教授认为,再婚家庭的关系系统在联结度和亲密度上是有不同层次的,继父母要允许和接纳这些亲密度差异的存在,并依据原先的关系程度以及性质建立不同层次的关系。再婚家庭应当允许孩子自由地在几个家庭间来往。需要为有婚姻史的配偶和前伴侣、继子女和他们亲生父母开放沟通的渠道,这个渠道开放得越好, 再婚家庭就越容易经营。

  在再婚家庭里,对待这些角色和关系,既要保持界限,又要保持弹性,这种灵活性对于经营彼此的关系非常重要。

  纸上谈兵的“参观式恋爱”

  现在,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叫“参观式恋爱”。有不少单身人士热衷于在网上“参观恋爱”:如追情侣博主的视频,把观看别人的恋爱当作自己的情感代餐;在各个平台参与爱情讨论,根据别人的恋爱经历总结方法论,划定各种界限和标准……这种对爱情井喷式增长的关注并没有对脱单助益,相反,似乎想真正谈场恋爱越来越难了。

  对策: 打破不合理期待,寻找成长型恋人

  心理学家雷蒙德·尼通过关系内隐理论,将爱情观分成了宿命型和成长型。沉迷于“参观式恋爱”的人更接近前者,当他们发现对方和自己理想中有所差距,会因为这种落差感到深深的失望,进而放弃这段关系。而成长型爱情观的人,则会将这种落差解读为一种自己开始深入了解伴侣的信号,认为落差是由于自己正在认识真实的Ta。

  相信“命中注定”的人,更容易在感情中停留在幼稚阶段,他们总是在等一个完美的另一半,而不是试图改变自己,从而错过了一次次幸福。而那些相信“真爱是可以通过努力经营出来”的人,更容易找到真爱。他们虽然可能也会有短暂的失望,但他们接受这种差距,不仅不会因此给伴侣或这段关系扣分,还会在日后相处中看到伴侣的改变和成长时给Ta加分。

  所有的理论知识在被实践运用前,都只是纸上谈兵。每个人的感受都大不相同,在对情感关系中的各种变数有所准备的前提下全情投入,在真实的互动中,我们才能更了解自己。


Baidu
map
c_msg